《人在北美:往事如烟》

2018北美芝城挂历
4月12日李毅教授赴台事件
(更新日期:2019/4/15) (浏览次数6330)
【资料来源:芝加哥和统会】华人学者李毅2019年4月9日晚飞抵台湾旅游,遭台湾当局强制出境

芝加哥和统会与李毅教授在2019年4月12日晚上通微信电话,向他表达芝加哥和统会的关心和问候,希望他能多多保重身体。李毅向芝加哥和统会介绍了这次的情况。

李毅教授持旅游证件赴台湾单纯旅游,并没有特意安排讲座和座谈会等这类活动。2019年4月9日晚飞抵台湾,10日爬了台湾南投竹山镇的杉林溪, 爬了五个多小时,11日上了玉山(玉山位于台湾中部的南投县信义乡、高雄县桃源乡及嘉义县阿里山乡交界之处,主峰海拔3952公尺,为玉山山脉中最高的山,也是台湾第一高峰) 、计划12日去日月潭、13日和14日参加几个朋友的饭局,15日离台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2019年4月12日
李毅抵达台湾

然而,据台湾的“自由时报”报道,
台湾省领导人蔡英文和行政院长苏贞昌把李毅教授称为“恐怖分子”, 苏贞昌说“驱逐恐怖分子刚好而已,快走不送!”。 苏贞昌指示陆委会与移民署调查, 发现李毅持美国绿卡, 以观光名义申请入境, 签证确实有违法事实,依大陆地区人民来台从事观光活动许可办法规定,废止李毅入境许可,限令今天出境,若他不愿出境就强制执行。

台湾省“移民署”宣称,“考虑到李毅过去多次发表‘武统’言论,显有事实足以认为有危害‘国家’安全及社会安定之虞”,依大陆地区人民来台从事观光活动许可办法规定,废止李毅入境许可,限令2019年4月12日出境。


台中专勤队表示,理想状态是今天零时以前找到李,合法送达后,李自愿配合出境,若李不配合,则有两种作法,一种认定他有危害国家利益之虞,「迳行强制出境」,也就是利用公权力手段,在找到李之后,马上强制他出境,另一种则是「限令出境」,给予李10天的期间,让李自愿离台,若李在10日内不配合出境,移民署就强制他出境,不过两种作法要採取那一种,必须等到找到人才能定夺。


台中专勤队表示,要李离开台湾,现在要满足三个条件,第一是人找到,第二是他有机票可马上出境或买得到机票出境,第三则是他身上要有合法的证件,如三个条件无法满足,那李还是得暂时留在台湾。台湾省“内政部”也称,李毅将被列为“不受欢迎人士”,未来也将管制入境。


台湾省陆委会主委陈明通在受访表示,李毅过去来台多次,我方早知道对方“武统论”,这不为台湾社会所容。李毅配合北京“一国两制,台湾方案”、“武统论”,这都是台湾社会所不容。李毅是来观光,不是来宣扬政治主张,加上相关团体要来推动“一国两制,台湾方案”游行,这是在消灭中华民国存在,我方无法接受。被问到李毅未有违法具体事证就遭驱逐出境,是否做法不妥?陈明通强调,看到海报出来,事先防范。未来是否对类似中国学者比照办理?他强调,依个案处理,政府欢迎陆客来台旅游,但遂行政治目的,特别是“武统论”,这是台湾社会没有一个人可以容许。以后会从严检讨,是不是真正符合许可目的行为。


  
李毅教授离台留言

李毅教授说,台湾省“移民署”来了一二百人,11日半夜在台湾南投把他找到后,很多车辆清道,直接把他送到桃園機場,在机场,50米以内清场,普通人不能接近他,单独开辟通关通道,直接过关登机予以驱逐,时间在12日凌晨。 李毅教授离开台湾后,发表了离台留言: 


亲爱的台湾朝野各位朋友,半夜好! 


前三次来台湾,承蒙各方关照,十分快乐。第四次来,爬杉林溪,爬玉山,本来很快乐。却因突发事件,突然离台。临别说两句话: 


第一,根据台湾现行《中华民国宪法》,根据《两岸人民关系条倒》,大陆各省和台湾省,同属一个中国。 
第二,加之,根据台湾政府颁布的《国统钢领》与国统会,中国必须统一,也必然统一。 



余不一 一。不胜爱台湾。 


李毅教授 
敬上 


李毅教授简介


     李毅教授(前排中)在芝加哥和统会的台湾问题座谈会上

李毅教授(1961年-)芝加哥和统会的顾问、芝加哥著名学者、著名社会学家、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。李毅教授是中国西北大学文学学士、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修满研究生学分、美国密苏里大学社会学硕士、美国伊利诺大学(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)社会学博士。他的理论取向为唯物史观、世界体系论、社会发展大战略。他的方法论取向为定性社会学、历史社会学、比较社会学。他的学科取向为国际社会学、发展社会学、分层社会学。他的研究对象取向为中国研究、东亚研究、国际研究。

事发后,
芝加哥和统会发表声明,支持李毅教授。


打印预览
北美文学 北美工商 北美英文网 北美旅游 总统大选
Copyright @ 2010- 2021 NA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
银河传媒北美网版权所有

修改
Powered by :